理想的家校關系如何構建
[日期:2023-10-31] | 作者:德育處1 642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可以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學生是頂點,家長和教師是底邊的兩個點。底邊越長,頂點越低;底邊越短,頂點越高。說明家長和教師距離越遠,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越低;家長和教師的距離越近,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越高。”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說。
開車上下班、上課穿裙子、在校點外賣……近日,湖北省一小學教師被家長以各種“無厘頭”由頭舉報的新聞引發(fā)公眾關注。由此,因擴大化舉報甚至不實舉報引發(fā)的師德負面輿情讓不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如履薄冰,甚至出現了少數教師因害怕“多做多出錯”而索性“躺平”的現象。
與一些家長對教師缺乏信任、動不動就要舉報的行為相反,記者還聽到了這樣兩種聲音:一些家長直言,“還敢這樣找碴?我們平時哄著老師都來不及!”還有一些家長表示,“根本不愿意接到老師信息,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
無論哪一種態(tài)度,都折射出當前家校之間有效溝通缺位、相互理解與信任缺失,不能形成良好共育關系的現實困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觀念的更新,近年來,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有關家校合作的指導意見,各中小學校也紛紛展開了關于家校協(xié)同育人的實踐。但現實中,一些地方家校關系為何緊張?家與校之間哪些溝通的鴻溝有待彌合?該如何引導家校從猜疑走向理解,從“對立”走向共育?
1 “不平等”的家校關系中沒有贏家
連著熬了兩個晚上給孩子做手工作業(yè)后,北京家長李潔菲有點崩潰,“一年級的科學作業(yè),讓用豆子做裝飾畫。我一個大人都滿手膠水地搞了好幾個小時,孩子怎么可能獨立完成?要不是想著孩子還要在校學習六年,我真想打電話投訴:為什么要布置超出孩子能力范圍之外的作業(yè)?”
但除了“用想象安慰一下自己”之外,她想不到更好的溝通辦法:“想問老師又不敢,怕孩子被‘穿小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現實中,少數家長會以投訴、舉報等形式處理家校矛盾,但令很多教師和家長倍感困擾的是:為何在通信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家與校之間卻隔著一堵厚厚的“心墻”。
有教師指出,當前與學校溝通不暢的家長中存在兩個極端:一些家長習慣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學校教育,以精細化方式對待孩子的培養(yǎng),成為參與溝通的“高敏感家長”。“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事情動不動就舉報、投訴。”北京某中學教師無奈地說。還有一些“不配合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后,認為學習就是學校的事,甚至老師主動聯系家長溝通孩子問題,家長也在敷衍,成為“沉默型家長”,不主動、不拒絕、不溝通。
也有家長認為,現在通信手段便捷了,教師卻變“懶”了,給學生檢查、批改作業(yè)都成了家長的事,“平時沒事很少主動聯系家長好好溝通孩子情況,一找你,不是告狀就是安排任務。家長不敢得罪老師,只好被動接受。”
種種“不平等”的家校關系中,總有一方覺得“自己是弱者”,需要忍氣吞聲。而一旦陷入家與校的角力之中,則注定沒有贏家。
因為罰站了在課堂上搗亂的學生,某中學教師劉倩(化名)被家長以“體罰學生”為由舉報。在家長的一再要求下,學校對她進行了口頭批評,扣罰了津貼,還暫停了她的班主任工作。郁悶委屈時,有朋友出主意:重點“關注”這個孩子的學習問題,在上班時間約談其家長。
她如法炮制了。幾次三番下來,經不起“折騰”的家長開始主動示好。可劉倩卻并沒有想象中的暢快,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疲憊感,“孩子確實存在學習問題,但這樣摻雜了私心的解決方式,在雙方心里都結下了疙瘩。”
“家長、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可以用等腰三角形做比喻:學生是頂點,家長和教師是底邊的兩個點。底邊越長,頂點越低;底邊越短,頂點越高。說明家長和教師距離越遠,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越低;家長和教師的距離越近,學生的發(fā)展水平越高。”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說,“人類教育發(fā)展到現在,一個被證明了的有效經驗就是:家長參與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與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沒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學校教育體系必定問題叢生,單就學校教育進行改革的思維方式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
2 單向度的家校溝通無法滿足現實需求
近年來,“家校合作”早已成為各地教育探索的關鍵詞。記者發(fā)現,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家校合作指導意見,多地中小學校也在探索家校協(xié)同育人的具體做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更是讓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到“國事”的高度。
一系列探索的出發(fā)點,就是要突破家校合作的瓶頸,通過家校社有效合作助力人才培養(yǎng)。
“長期以來,人們一提到教育,馬上想到的就是學校教育,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很多教育工作者也認為,教育必須要由具備專業(yè)素養(yǎng)的人來進行,結果學校越來越封閉,教師越來越辛苦,學校背負起了無限責任。”趙剛認為,盡管家庭教育促進法對家庭責任進行了界定,但在具體的教育情境中,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要改變,需要一個艱苦的過程,“迫切需要提升家長的素質與家長教育的水平。”
多位受訪者表示,一方面家長與學校協(xié)作教育的素養(yǎng)不足,另一方面,他們對于參與學校管理和監(jiān)督的意愿卻較為強烈,對于學校管理的透明化要求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當前家校溝通的方式方法也存在較多問題,進一步導致了家校矛盾的產生。
“我們曾經統(tǒng)計,參與調研的2400多名家長中有90%喜歡和教師面談,認為這樣效果最好,而72.2%的教師選擇了電話聯系,如需和家長面談,78.5%的教師選擇了上班時間。”趙剛說,“從問卷結果我們可以看出,在聯系家長的次數和形式上,教師有矛盾心理,擔心時間和經濟上付出太多卻難達到教育效果,是影響家校關系良性發(fā)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大多局限于外在形式的家長會、開放日、作業(yè)展覽、家長培訓等,較少觸及深層結構的課程建設、教學活動和學校管理。家長感覺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知情者被動接受一些信息,作為一個旁觀者參與一些活動,作為一個‘執(zhí)行者’被安排一些本該由教科院完成的任務,部分家委會又被異化為‘替學校說話’的代言人,成為低層次付出的家長志愿者。這種單向度的溝通方式沒有體現出對家長的尊重,也沒有保證家長權利的行使。”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趙瀾波認為,當前家校溝通工作很多還停留在表面,在推動家長深度參與育人工作方面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合作連續(xù)性不強、深度不夠、系統(tǒng)性差。
此外,部分學校在輿情處置、依法治教方面存在短板,也使得一些家長形成了“舉報是‘短平快’溝通”方式的錯誤認知。
“家長動不動就打12345市民熱線,一是可能找不到別的溝通渠道,二是感覺別的渠道可能會因為校方‘和稀泥’而形同虛設??梢坏┯?/span>‘接訴即辦’且納入學校綜合評估的投訴熱線介入,學校往往會選擇息事寧人,甚至為平息輿論不分青紅皂白就拿涉事老師開刀。”一位教師反映。
3 最好的教育,是家長信任老師、老師全力以赴
“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長信任老師、老師全力以赴。”受訪專家認為,只有消解對立情緒,改變功利化的家校關系,強化協(xié)作和情感互動,才能打破“心墻”,妥善解決當前家校信任問題,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這首先需要建立在家長、教師對家校共育有著共同認知的基礎上。
“如果家長對自身教育責任缺乏清晰認知,又不具備家庭教育能力,談何共情和理解?”山東省泰山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王海濤認為,當前多地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都有待加強,“很多學校利用一年幾次的家長講堂、線上工作坊等形式培訓家長,約請專家授課,但這只是‘喚醒’家長的第一步。僅止于此,家長會覺得空洞說教、脫離實際。應加強對家長教育的專業(yè)性、系統(tǒng)性和操作性的研究探索。”
教師也需要進一步提升家校溝通的能力與技巧。
“因為突發(fā)情況,學校不得不在三個月內連續(xù)兩次更換班主任。最后,我硬著頭皮‘上崗’。”第一時間召開家委會,換位思考表示理解家長的反應,并詳細介紹了事情緣由,繼而給出詳盡的班級工作規(guī)劃,還以個別意見最大的關鍵家長為突破口“化敵為友”……一次“化干戈為玉帛”的經歷,讓北京市門頭溝區(qū)育園小學教師賴曉妃感觸頗多:“發(fā)生家校矛盾時,不要抵觸、回避,要把握最佳時機及時主動溝通,還要廣開渠道傾聽各方面的聲音,根據合理意見建議及時調整教師行為,甚至反饋給學校促成改進。”
趙瀾波建議,面對失實舉報,既要為教師提供必要的制度性保護,還應該積極探索和建立更加柔性、多元、深入的家校溝通機制,“家長不僅可以在微信(群)和學?;顒又信c老師溝通,還可以通過加入家長教師協(xié)會、家長委員會等組織協(xié)助教師策劃班級活動、引導班級情緒、調解家校矛盾、幫助解決難點問題。同時,教師也要換位思考,更多地理解家長,以更科學的方式做好家長分工,與家長和諧融洽地共同為孩子成長護航。”
(來源:光明日報 2023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