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14第四單元《紅河谷》教學設計-李蒙
[日期:2024-05-14] | 作者:藝術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課題 |
《紅河谷》 |
課型 |
唱歌綜合課 |
課時 |
2 |
|||
教材分析 |
《紅河谷》 是流傳于北美洲紅河一帶的民歌,具有加拿大民歌的特點。這首歌結構單一,音域窄,只有一個八度,旋律流暢抒情,速度適中,適于歌唱。同時它是一首二部合唱,全曲聲部和諧,節(jié)奏一致,是學唱二部合唱的佳品。 |
|||||||
學情分析 |
七年級的學生,在經(jīng)過了小學六年的學習,已經(jīng)形成了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對音樂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積累。但在歌唱方面,他們正處于變聲期,聲帶充血、音域窄,輕聲演唱能讓他們善于聆聽音樂的起伏推動,用樂感帶動聲音,帶高位置的輕聲演唱能達到讓同學們不間斷歌唱的學習順利地渡過變聲期。作為音樂教師,有責任和義務用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引導學生順利地渡過變聲期,給同學們持續(xù)歌唱的信心。 |
|||||||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1、感受加拿大民歌的風格特點,用科學的高位置發(fā)聲方法深情的演唱二部合唱《紅河谷》 2、掌握弱起小節(jié)的音樂功能性,掌握弱起小節(jié)樂句的強弱處理及情感表達,準確把握弱起樂句的強弱力度 |
|||||||
能力目標:1、培養(yǎng)學生們在藝術歌曲演唱時,帶高位置、用統(tǒng)一、明亮的音色輕聲歌唱的審美習慣 2、能夠感知音樂主旋律、樂句的起伏 3、能夠準確唱出二部合唱《紅河谷》的第二聲部,能與第一聲部進行和聲的合作。 |
||||||||
情感目標:通過聆聽、演唱,感受歌曲《紅河谷》所表達的北美洲先民拓荒創(chuàng)建 家園的決心以及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思想感情 |
||||||||
重點 |
1、用高位置輕聲演唱二部合唱《紅河谷》 2、較為準確地用強弱力度表達樂句。 |
|||||||
難點 |
1、掌握弱起小節(jié)樂句的音樂強弱處理和情感表達 2、 比較準確地唱出二部合唱中的第二聲部,并與第一聲部合作 |
|||||||
教法 |
感受、體驗式欣賞法,啟發(fā)、引導式教學法 |
教具 |
多媒體設備 鋼琴 |
|||||
學習環(huán)節(jié) |
教 師 活 動 |
學 生 活 動 |
設計意圖 |
|||||
導入新課
|
1、觀看視頻:猜一猜視頻中的景色來自于哪個國家?加拿大 2、在加拿大比較有特色的風景是什么?楓葉。 3、除了這些同學們對加拿大還有哪些了解呢? 4、今天李老師將帶領大家走進加拿大,一起來認識學習一首加拿大的民歌《紅河谷》 |
觀看視頻,思考回答問題 |
1、看視頻提問導入,觀看加拿大視頻,感受自然風光 2、揭示課題 |
|||||
學唱歌曲 |
一、分析作品 1、學生初聽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緒? 2、為我們展現(xiàn)了怎樣的景象? |
1、聆聽感受音樂 2、分析音樂要素,思考回答問題 |
1、聆聽音樂提升學生的審美感 2、讓學生初次感知歌曲,感受歌曲旋律特點 |
|||||
二、學唱歌曲 (一)用“WU”模唱一次該作品,并回答以下問題: 1、該歌曲每一段由幾個樂句組成? 2、該作品是幾拍子的? 3、教師演唱第一個樂句,有怎樣的特點? (二)學唱樂譜 (三)用“wu”模唱歌曲并完整演唱歌曲的第一聲部,體會歌曲的情感 (四)學唱歌曲第二聲部,感受和聲的美妙 |
1、聆聽教師范唱并參與互動 2、學唱歌曲
|
1、用“WU”模唱加深了學生對歌曲旋律的印象,并能感受到4個樂句間起承轉合的關系。找出歌曲開始是從弱拍進入的,引出弱起的概念和音樂功能性。 2、通過師生合作阿卡貝拉(二部和聲無伴奏合唱)的形式第一次引入二聲部和聲,先讓大家在和老師合作時注意聆聽和聲效果,引起學生對學習二聲部、和聲的興趣。 |
||||||
擴展
|
1、小組性練習合作互動完成二聲部合唱 2、播放維也納童聲合唱團演唱的茉莉花,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風情 |
1、合作互動完成二聲部合唱 2、欣賞
|
1、鼓動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表現(xiàn)自己,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 2、通過聆聽茉莉花,升華本課,讓學生感受民歌的魅力 |
|||||
學習小結 |
紅河谷已被全世界人所熟知,可是在我們中國也有一首享譽世界的民歌茉莉花,這就是民歌的魅力,雖然經(jīng)過漫長的時間和各種音樂潮流的沖刷,但他依然長存在人們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