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家的書法篆刻之境
[日期:2019-11-29] | 作者:藝術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不辯門徑,何窺堂奧,王興家從少年時代就受家叔的影響對刻印章產(chǎn)生興趣,后得見故宮博物院藏古印印譜,初識古印,領略其風采,心摹手追,一發(fā)不可收拾。此后,他尤為喜歡古璽漢印,這些印從內(nèi)容和形式都更為豐富,其字體也展現(xiàn)了由大篆、小篆演變成“繆篆”的過程。因而他有所開悟,漸入藝門,在技藝上穩(wěn)步攀升,在學養(yǎng)上亦絲毫不敢懈怠。他也曾遭遇瓶頸,感到迷茫,但他努力探索,積極搜尋。在那匱乏時代,閱讀了大量的有關篆刻和古文學類書籍,如《篆刻針度》、《篆刻學》、《古璽概論》、《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古文字類編》、《上海博物館藏印選》、《明清各流派印譜》《齊白石印譜》等。
大家知道,學習中國傳統(tǒng)藝術,無論書畫還是篆刻,臨摹是必經(jīng)之路,沒有捷徑可走,而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相關的藝術,篆刻必先篆而后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王興家亦有所感,于是他從篆書入手,先后臨習了《散氏盤銘文》、《毛公鼎》、《大孟鼎》泰漢篆等傳統(tǒng)經(jīng)典,以及鄧石如、吳讓之、吳昌碩等人的字帖。通過對傳統(tǒng)碑帖及諸家書法的廣泛臨習和賞讀,他逐漸的由淺入深,參悟堂奧,眼界漸開。感覺到篆刻不僅是懂篆法和刀法,曉石質(zhì)和石性,分紅布白,更重要的是諳熟書法和篆刻藝術的辯證關系及規(guī)律,最終達到書變印變的境界。從篆書入手,也使王興家逐漸悟出了“古印有筆尤有墨,今人但有刀與石”的奧妙。從而,他師秦法漢,上追戰(zhàn)國之璽,下達明清各流派,乃至近現(xiàn)代齊白石、來楚生等諸家。他潛心研習,學而不輟,努力追逐書法與篆刻之境。
下一條:吉他演奏家、教育家 王鷹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