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編者訪談 | 通識博覽 書海擷英——倪玉平教授訪談(轉載于《歷史教學》)
[日期:2025-04-16] | 作者:歷史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采訪者:《歷史教學》編輯王雅貞
問:倪老師您好,您廣為人知的身份是歷史學家,學術專長為明清財政史,作為義務教育教材的主編,在編寫時您需要做哪些方向上的轉變嗎?
答:非常榮幸能夠從事義務教育歷史教材的編寫工作。確實如您所說的那樣,前二三十年的時間里,我都一直在埋頭于自己專業(yè)領域的研究。從廣義的研究范圍來說,我研究的是明清史、中國經濟史;從狹義的范圍來說,我研究的是明清財政史。專業(yè)的學術研究,肯定是希望把所有的相關史料都能盡可能地收集起來,對所有相關問題都能作透徹思考,而且一定要和學術界已有的成果進行對話,最好是能夠做到不囿于舊說,有或是局部或是整體的新認識、新觀點和新方法,也就是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正因為這樣,碰到眾所周知的、約定俗成的、無需置疑的問題,可能也就不太需要研究了。我想,這應該是學術研究的宗旨,也是所有學術研究者共同追求的目標。
教材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統編教材的編寫,首先代表的是國家意志,行使的是國家事權?!读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通過發(fā)掘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育人功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樹立歷史自信,增強責任意識和社會擔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這個精神和方針需要不折不扣地落實,尤其是要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
義務階段的統編歷史教材,面對的是成千上萬的學生,所以教材的編寫需要確保里面的每一個字、每一段話、每一條史料、每一個觀點,都準確無誤,能夠經受得住社會的審視和歷史的考驗。由于課時量的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每冊教材都有嚴格的字數限制,哪些要寫出來,哪些只能略過,都需要費心斟酌,反復思量。同時,我們的國家地大物博,各地教育水平和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很大,而統編教材要面向所有層次的學生,所以語言要盡可能地通俗易懂、平實精練、要言不煩,照顧到方方面面。我們七年級下冊教材,大的修改和調整就有14次之多,都是反復打磨的結果。
回到您的問題,在我看來,教材編寫和單純的學術研究有共性的地方,比如都會努力求真求實;學者的學術研究是教材編寫的基礎,沒有好的學術研究就不可能有好的教材誕生,兩者相輔相成。當然,編寫教材和個人學術研究又有不少區(qū)別。前者重在守正,盡可能地取得廣泛共識,在守正的基礎上選取重要史實進行編寫,敘述方式和呈現形式可以根據學生特點進行調整和創(chuàng)新;后者更多體現個人的風格特色,重在求新求變。所以對我而言,編寫教材其實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在這3年多的編寫過程中,經歷了很多,也慢慢體會了很多,收獲了很多。我想這種難得的經歷,一定也會影響到我今后的學術研究。
問:您曾說歷史是最有意思的一門學問,為什么?您認為初中教材(或教學)能否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感知契機?
答:我一直認為,歷史是最有意義的一門學問。歷史是古往今來人類所有認識、實踐的總和。凡是發(fā)生過的事情,皆可稱之為歷史。歷史的核心是人,古往今來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蕓蕓眾生所共同生活、共同創(chuàng)造的世界。既然歷史的核心是人,如此眾多的人和如此長時段變化所構成的歷史,必然是極其鮮活、極其生動的。我們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識,需要理解的所有變化,需要感受的所有情感,都反反復復出現在歷史里面,并最終融會貫通在一起。人生短暫,學習歷史卻可以無限地拓展我們的生命體驗,增加我們生命的厚度和廣度;同時,學習歷史,也會幫助我們用歷史的眼光理解并最終解決現實問題。如果學習歷史還覺得枯燥,那一定不是歷史本身的錯,只能是學習方法進入了誤區(qū)。
編寫初中歷史教材,從編者的角度來看,我們絕對希望通過課程的學習,讓學生愛上歷史,而不是反過來讓學生逃離歷史。在編寫過程中,為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感,我們有意識地做了很多調整,努力讓這本歷史教材變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具吸引力。比如說在欄目的設計上,每課都有開篇導語,而每一個導語都經過了精挑細選,進行了無數次打磨,既和本課的內容密切相關,又引人入勝、趣味盎然。相信學生看了,會有興趣深入學習下去。又比如課后活動,也是希望讓學生動起手來,尋找和感受身邊的歷史,讓歷史和現實有機連接在一起。其他相關欄目的設置,包括學史崇德、知識拓展等,都有這樣的考慮。
我們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也努力嘗試將教本與學本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每冊書都增加了2~3個學史方法,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學有余力的同學,還不妨試著選好題目,尋找資料,動手寫寫歷史小論文,看看能不能有新發(fā)現。即便學生以后不學習歷史、不從事歷史相關的職業(yè),相信有了這個階段歷史知識的學習,也會在他們的心中埋下歷史的種子,讓他們熱愛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問:賦稅制度非常復雜,從秦漢到明清,賦稅的詞性并不是一以貫之的,為什么初中學生需要了解賦役制度?為什么教材又不能事無巨細地展現?如何通過賦役制度,培養(yǎng)初中學生了解人類發(fā)展的大趨勢、大變化?您能否從溫飽型社會、白銀危機、中國古代賦稅與世界賦稅的聯系這幾個點做些詳細闡述?
答:現代意義上的財政,是指國家為實現其基本目標與職能,參與和管理國民收入的分配而形成的各種活動與分配關系。所以,財政是重要的經濟活動和政治活動,也是非常能體現國家治理能力水平的指標。在中國古代,各朝統治者自然還不可能有這種現代觀念,但這樣的實踐卻是一直存在的。
中國歷史上的賦稅制度比較復雜。從夏商周時期的貢、助、徹制度,到明清時期的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賦稅制度的內容及其范圍都在不停發(fā)生變化。比如說貢、助、徹,按《孟子·滕文公》的說法是:“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清代學者俞樾認為,“夏制,民受田百畝,而以五十畝為菜田,則民所耕者止五十畝,故曰‘夏后氏五十’。殷制,民受田百畝,而以三十畝為菜田,民所耕者七十畝,故曰‘殷人七十’。周制,民受田百畝,而菜田在其外……故曰‘周人百畝’”。也就是說,夏朝國家給百姓分田百畝,以五十畝種菜,五十畝種糧;商朝以三十畝為菜田,七十畝為糧田;到了周朝,則糧田百畝,菜田不在此列;夏、商、周時期的稅收比例為10%,分別叫貢、助、徹。之所以會不停地發(fā)生變化,是因為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的分工、職業(yè)的變化,國家稅收的標準、種類及數量會隨時作出調整。這種調整會直接影響到賦、役、稅等的指向和內涵。如果賦和役放在一起,賦就是指賦稅,役指徭役。如果賦和稅放在一起,賦一般是指田賦,稅一般指除田賦之外的各種稅收;而這各種稅收,又往往包括人頭稅、關稅、鹽課及雜稅雜捐等,而人頭稅、關稅、鹽課及雜稅雜捐在不同時代,又各自有各自的不同對象和標準,所以比較復雜。
前面說過了,賦稅制度的好壞,會直接決定國家治理能力的高低,并會極大影響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賦稅既是政治史的一部分,也是經濟史的一部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又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比如隨著生產力水平的變化,耕作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升,都會提高土地的產量,而產量提升之后,田賦就會越來越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稅收來源。所以我們會發(fā)現,幾乎每朝每代都在進行賦稅調整,因為國家要想辦法把錢收上來,然后又要想辦法把它合理地花出去,也就是對社會的財富進行再分配。通過了解賦稅制度,能夠有助于學生比較精確地理解經濟運行的基本脈絡,加深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當然,賦稅制度不能講得太多。中國古代有大量的與賦稅相關的數據和改革,經濟史數據本身就是比較枯燥的,而改革涉及多了也會頭緒繁雜。更為重要的是,賦稅雖然重要,但畢竟也只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部分而已,除了賦稅,還有大量的政治史、民族史、外交史、文化史、思想史、科學技術史、文學藝術史的內容;即便是經濟史內容,也涉及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和對外貿易等。這所有的方面,都在從各自的角度反映著時代的變化與社會的發(fā)展。受限于篇幅和初中生的接受能力,賦稅制度不可能講得太多、太深。
關于溫飽型社會。
在儒家思想為主的各種傳統思想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傳統國家都非常重視農業(yè),希望能多獲取稅收;同時為方便統治,也希望百姓能重土輕離,最好老老實實待在土地上。在財政理念方面,傳統國家主體上還是采用“量入為出”的思維,是相對保守的節(jié)儉型財政,就是國家名義征收賦稅比較少。中國歷史上的田賦稅收稅率,長期采取什一稅,最低的時候甚至是三十稅一。當然,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老百姓的賦稅負擔可以分為名義賦稅和實際賦稅,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比較大的偏差。老百姓的名義賦稅比較低,但是實際上承擔的賦稅支出比較多,尤其是各種官員和辦事人員貪污腐化通常會比較嚴重,普通老百姓的實際負擔比較重,整體上處于溫飽型的社會,也基本上是處于勉強活著、餓不死的狀態(tài)。
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多,可耕地面積少,人地矛盾越到后期越緊張。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在其1798年出版的《人口原理》中指出,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而生活資料只能按算術級數增長,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導致饑饉、戰(zhàn)爭和疾病,所以他提出政府要采取果斷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馬爾薩斯理論的影響極其深遠,其實在馬爾薩斯提出他的理論的前五年,中國一位著名的學者洪亮吉就已經系統提出了人口增長應與生產增長相適應的觀點。他根據當時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敏銳地看到了人口過快的繁衍速度與經濟發(fā)展速度之間的矛盾,并把這種矛盾和他的憂慮寫在了《治平篇》中。洪亮吉和馬爾薩斯都沒有預料到工業(yè)革命導致人類技術翻天覆地變化,會化解他們所擔憂的農業(yè)時代的人地矛盾。但在技術沒有發(fā)生變革之前,這種人地矛盾又進一步迫使中國古代普通百姓長期生活在餓不死的狀態(tài)。明清時期大量新作物引入,也只能緩解一點而不能真正解決這個問題。
還有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數據。中國領土面積大致與歐洲相當,但歐洲海拔僅三四百米,適合農業(yè)生產的平原面積為100億畝,為總面積的57%。相比之下,中國的平原面積為12億畝,占總面積的8.5%。即使加上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帶,可開墾土地面積理論上為19億畝,為歐洲的1/7。中國人口與歐洲相當,面積相似,但中國土壤種類繁多,具有良好蓄水性和可耕性土地少;歐洲灰化土分布范圍最廣,其次是褐色土、棕色森林土,適合農業(yè)生產。由于生存的基礎比較差,歷史上中國百姓只能終身勤勞,但也只能勉強達到溫飽狀態(tài)。
關于白銀危機。
中國并不是一個大量產銀的國家。明清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等大宗商品深受歐美人的歡迎,而中國因傳統的自給自足結構,并不需要什么來自歐洲的商品,白銀就成為世界各國購買中國商品的主要支付手段。當時,世界的主要白銀產地在美洲的墨西哥、秘魯等,西方航海家在到達美洲大陸之初,大肆搶劫和開采的是黃金,16世紀40年代以后,開始轉向白銀的開采,就是為了獲取中國的商品。在這一時期,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源源不斷地輸往海外,換回大量的白銀。另外,在16世紀后半葉,日本白銀的產量顯著增加,也是因為中國市場的推動。隨著白銀的大量流入,明朝也順理成章地將白銀作為百姓交納賦稅的貨幣。當然,關于貨幣白銀化還是白銀貨幣化,目前學術界還存在著爭論。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代曾出現過幾次白銀危機,也就是市場上白銀變少,銀錢比價失衡,百姓生活受到巨大影響。第一次比較大的危機發(fā)生在康熙年間,有學者將其歸納為“康熙蕭條”。這一危機的出現和當時的政策密切相關。從順治十二年(1655)開始,清廷為斷絕東南抗清勢力的軍餉及物資供應,禁止沿海省份帆船入海,此后又將局部地區(qū)的居民遷走,實行遷海政策。順治十八年(1661),全面實行海禁,在沿海各地發(fā)布遷海令,派大臣前往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五省“立界移民”,“片板不容入海洋”。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朝收復臺灣后,才下令全面復界,持續(xù)22年的遷海政策始告結束。由于貿易斷絕,外來白銀自然不會流入??梢哉f,“康熙蕭條”是由于白銀緊缺,銀根緊縮,才導致商業(yè)凋敝、市場蕭條,物價劇跌。隨著政權的統一和海禁的開放,白銀重新流入中國,“康熙蕭條”馬上得到緩解。
更大的白銀危機來自鴉片貿易。清朝實行銀錢雙本位制,大宗交易用白銀,小宗交易用銅錢。乾隆朝及以前,銀和銅原料供應充足,銀錢比價長期穩(wěn)定在1兩白銀兌換1000文銅錢。自嘉慶中期開始,銀錢比價迅速上升,銀貴錢賤的趨勢愈發(fā)明顯,至鴉片戰(zhàn)爭前夕,兩白銀已經可以兌換1500文以上的銅錢。銀貴錢賤的主要原因在于罪惡的鴉片貿易。在與西方國家貿易的過程中,中國長期處于出超地位,而隨著南美洲白銀開采量的逐步萎縮,為了能夠繼續(xù)獲取中國的白銀,西方殖民者開始了可恥的鴉片貿易。清朝自雍正朝起便有了鴉片走私貿易,經乾隆、嘉慶至道光朝,鴉片貿易泛濫,使得中國百姓的精神和身體都受到極大摧殘。同時由于外國銀圓在中國市場上享有超過其含銀量的高價,外國商人常以銀圓套購白銀走私出口。銀錢比價的上升,對財政和社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民間買賣多用銅錢,而官方收稅卻用白銀,百姓繳納賦稅時要以錢換銀。銀錢比價上升意味著國家收入雖未增加,但納稅人的負擔卻極大增加。隨著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展開,中國也開始邁入近代社會的門檻。
中國古代賦稅與世界賦稅的聯系。
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和西方的賦稅制度,實際上是在各自的發(fā)展道路上,分別向前演進。但在各自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中,卻存在著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趨勢。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財政收入格局大致經歷了“人丁為本”和“地產為本”兩個階段。前者重在對人口本身的控制和征稅,后者則轉向主要征收不動產(地畝)。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標志著以地產為主獲得財政收入成為政府最重要的手段。明清時期田賦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超過50%。這一時期的財政結構,顯然是以農業(yè)稅為主體的傳統型財政。到了晚清時期,隨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發(fā)生,舊有的財政體制崩潰,新式的厘稅、關稅及雜捐異軍突起,收入超過田賦。清朝的財政結構,由以農業(yè)稅為主過渡到以商業(yè)稅為主,同時也是由以直接稅為主過渡到以間接稅為主,這在中國稅制史上無疑是非常有典型意義的轉型。
與中國的情況相比,中世紀以來的歐洲,其稅收體制有著很大的差異。國王的權力受到多種因素的限制,無法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作為財政管理的準則。國王有自己的領地與財產,可臨時性地借款、賣官或者掠奪,稅官大多世襲,采用包稅制,包稅收入往往占常規(guī)收入的主體,還沒有形成現代納稅體系,踐踏產權的行為也時有發(fā)生。工業(yè)革命之前的歐洲,農民的負擔非常重。1642年前后,紅衣主教黎塞留說:“法國農民納稅人就像騾子,農閑時的麻煩比農忙時還多;如果他們不用納稅,那么就會忘記自己的身份?!?隨著時間推移,從“重商主義”的理念出發(fā),尤其是經過長期激烈的軍事斗爭,歐洲國家對于財稅的渴望空前高漲,歐洲發(fā)生稅收革命,由直接稅向間接稅過渡,最主要的表現是由原來以田賦稅收(直接稅)為主的收入結構轉向以關稅為代表的商稅(間接稅)為主的收入結構。17、18世紀的英國,直接稅在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中的比重為25%,而以關稅為主的間接稅則占到了70%左右,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兩相對照,可以發(fā)現,在很大程度上因太平天國運動引發(fā)的晚清財政收支變化,雖然是被迫的,但卻和17—19世紀世界范圍內的財政轉型,即由傳統走向現代的軌跡,幾乎是完全一致的。如何組織納稅,也是中國和歐洲有差異的地方。在中國古代,征稅的權力基本上是由政府直接牢牢把控的。而在資產階級革命之前,歐洲的征稅方式大多采取包稅制,稅務販子租用了征稅權并提前支付了預期的配額,隨后對百姓征收重稅。光榮革命后英國等國家的議會開始制約王權,逐步建立起現代化稅收制度。1800—1850年左右,在英國、法國和荷蘭,一種新的稅收制度開始普及。此后稅收越來越多地由國家官員征收,并按人均或每次購買商品征收。從這一點來看,西方是走上了中國長期以來延續(xù)的征稅道路。
問:中學歷史教師做歷史教學研究,應該如何運用史學研究成果?
答:中學歷史教師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教學研究群體,當然也是最重要的歷史知識傳播群體。歷史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師最重要的工作,教學相長,只有中學歷史教師做好歷史教學研究,熟悉史料的運用,了解最新的史學研究現狀,并將其充分運用到歷史教學的實踐中去,才有可能把最新的知識傳播好,讓學生吸收最好的學術營養(yǎng)。
現在的學術研究一日千里,各種史料、觀點、方法都在發(fā)生深刻變化。而每當新史料、新觀點和新方法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反過來影響教學。我覺得中學教師平時不妨多看史學研究文章,了解學術動態(tài),辯證看問題,同時也可以自己或者帶學生做一些相關研究。如果沒有條件做全局性的研究,也可以做一些本土本鄉(xiāng)的研究,全方位地培養(yǎng)自己的歷史感。歷史感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能夠從長時段、多因素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歷史為什么能讓學生覺得有意思,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歷史教師個人的魅力。他能通過自己獨特的認知、獨特的語言、獨特的感受,把鮮活的歷史知識傳播出去。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就會失去個性。所以我覺得要鼓勵中學老師多做教學研究,多了解歷史教學規(guī)律。現在的史學研究受到了新技術的巨大影響,中學歷史教師也要相應作出調整。隨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興起,已經極大改變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方法和手段。30年前,老師上課都是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字;到了今天,估計沒有多少老師上課不用電子課件。通過互聯網搜集史料,已經成為老師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F在人工智能突飛猛進,如果老師不能跟上潮流,教學理念和方法就會迅速落伍,陳詞濫調不僅講不好課,學生也絕不會有興趣聽,因為相關資訊在網上隨手就可以搜到。
問:對于專業(yè)的歷史教師來說,不少人認為將課本子目串講完畢,就完成了教學任務,不必讀書,也沒時間讀書。但據我所知,您曾在大學學習之余擠出一年時間讀完《資治通鑒》,能為廣大的讀者朋友分享一下讀書的相關經驗嗎?對于今天的七年級“小朋友”,您有什么讀書建議嗎?
答:我通讀《資治通鑒》是在上大學時完成的。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有294卷,我當時給自己定了一個計劃,就是每天必須讀完一卷才行。如果哪一天看了兩卷,就可以給自己一點小的“激勵”,第二天放松一下。每天看一卷,大約需要一到兩個小時。不到一年時間,還真把它看完了??赐曛螅耪媲懈惺艿綒v史學這門學科的優(yōu)美,也更加堅定了自己從事史學研究的信念。
時間永遠是這樣,只要愿意擠,總會是有的;如果不愿意擠,就會有各種理由和借口,刷刷微信,看看視頻,聊聊天,嗑嗑瓜子,時間自然就沒有了。所以我對大家的建議是,盡可能地列出計劃,每天提醒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并利用好零星時間,每天哪怕有半個小時或者20分鐘也是好的,堅持下去,必有成效?,F在大家確實都很忙,百事纏身,但無論多忙,總該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有一個故事,說獵人帶獵狗打獵,碰到了一只兔子,獵狗就在兔子后面拼命追,結果兔子鉆進一個洞里,獵狗就一直在那里等。等了半天,洞里跑出來一只土撥鼠,獵狗又在土撥鼠后面拼命追。土撥鼠爬到了樹上,獵狗又在樹下等,結果樹上飛出來一只鳥兒,獵人和獵狗只能悻悻而歸。這個故事的標題是《兔子去哪里了?》。我覺得它有點像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tài),每天忙到忘記自我,所以需要時不時提醒一下自己:兔子去哪里了?即便是從功利的角度,每天擠一點時間讀讀書,對于中學歷史教師來說,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通過閱讀典籍,可以更好地理解時代背景;通過閱讀研究成果,可以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tài)。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是提升品位的最佳途徑,也是提高教學水平的最有效途徑。我們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對于七年級的小朋友,我的建議是離電子產品稍微遠一點點,適當多讀些紙質版的書。同時,閱讀的范圍也要盡可能地寬泛一些,不必局限于單純的歷史作品或者小說,自然、人文、社會之類的都可以翻一翻。在翻書的過程中,盡可能早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人一旦有了明確的目標后,通常會有更強的學習動力。至于歷史方面的書,我覺得要和自己的知識能力結構相匹配。七年級的小朋友讀《資治通鑒》應該是稍微早了些。如果看都看不下去,一點興趣都沒有,怎么可能讀得下去并有所收獲呢?歷史類的好書很多,在教材之外還有大量的書可以讀。黃仁宇的回憶錄《黃河青山》、歷史人物傳記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耀時》等,都值得推薦。比較簡單的辦法是到新華書店翻一翻,找一找自己能讀懂又感覺興趣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