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日本》教學設計
[日期:2018-04-27] | 作者:地理組 次瀏覽 | [字體:大 中 小] |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在世界地圖中找到日本的位置,并能舉一反三推出確定國家位置的方法。
2、能說出日本的領土組成,并能在日本圖中找到相應位置。
3、會通過計算人口密度,并能與世界人口密度的比較得出日本人多地少的特點。
4、能用讀圖分析的方法得出日本氣候特點。
5、能說出日本是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聯(lián)系實際,懂得防災、減災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 性。
6、 能做到聯(lián)系實際,同時用辯證唯物主義的眼光一分為二地看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重在培養(yǎng)學生認識一個國家的地理位置、特點、主要災害等地理內容的方法。
2、在學習中,以小組討論,集眾人智慧。
3、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能力,以課堂活動與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形式激活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正確的環(huán)境觀和資源觀
2、培養(yǎng)學生愛國熱情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特征
教學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課件,與學生進行研討、圖文并用的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2010年的世博會將在哪里舉行?
學生:中國上海。
教師:那你們知道2005年的世博會在哪里舉行的嗎?
(展示日本愛知世博會的一組圖片)
(由學生通過安排查找的相關資料作說明)
教師:請欣賞下面的自然風光圖片,你能說出它是反映什么地方的自然景觀嗎?
(教師提示,學生回答。教師說明)
教師: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日本”吧。
展示日本國旗。
教師:日本意即東方“日出之國”。請同學們談談對日本的了解。
學生:富士山、櫻花、地震、抗日戰(zhàn)爭……
教師:同學們對日本的了解可真不少啊!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日本,更系統(tǒng)地學習它。
[新課講授]
教師: 你們掌握了認識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方法了嗎?
學生:認識國家位置的一般方法:一般是由大范圍至小范圍,再到具體的周邊環(huán)境。
展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圖”。
配以遞進式的問題:
1、日本在世界哪一大洲?
2、日本在亞洲的什么方位?
3、日本的四周是什么地區(qū)?
4、日本在哪個大洋的包圍下?
再展示“日本圖”,配以“日本周圍有哪些海域或國家?”等問題,讓學生結合《世界地圖冊》中的圖加以研究后回答。
學生:略。
教師點按鼠標,亞洲、俄羅斯、中國、朝鮮、韓國、太平洋、日本海的名稱一一出現(xiàn)在屏幕的地圖上。
“日本領土主要由 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個大島和 3900多個小島組成,其中______面積最大?!?
教師:對照《世界地圖冊》中的“日本”圖,完成問題。
教師點按鼠標,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的名稱一一出現(xiàn)在地圖上。
展示日本圖,配以問題:
1、日本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
2、這對日本哪些方面有利?
學生:日本的海岸線曲折。這促進了日本漁業(yè)、造船業(yè)、海洋運輸業(yè)和與國外的聯(lián)系。
顯示日本的面積和人口數,給出人口密度的公式,配以日本擁擠的街道,人群的圖片。
教師:人口密度是幫助我們了解一個地區(qū)人口多少、人口分布密集與稀疏的重要標志
請同學們計算一下日本的人口密度。
學生:日本每平方千米約有333人。
教師:與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0人/平方千米)比較,得出日本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國家之一。
展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神戶人工島和大阪關西海上機場的圖片。
(日本主要靠填海造陸解決用地緊缺的問題。)
板書:
一、東亞島國 、人多地少
播放“櫻花”的景觀圖片。
教師:這是日本的國花,美麗芬芳,是在什么樣的適宜氣候條件下,才使得它漫山遍野成為日本的街頭美景呢?
(不要求學生回答,只是為了引出氣候的知識)
下面,我們就來共同學習日本的氣候。
展示日本冬夏季節(jié)的風向圖。
教師:日本所在的海陸位置造就了它具有了這樣的氣候特點。
教師提示:日本北部是溫帶季風氣候,南部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板書:
二、深受海洋影響的季風氣候
展示有關富士山的圖片及簡單文字介紹。
教師: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日本有火山200多座,其中活火山近80座。世界10%的活火山都集中在日本?;鹕奖l(fā)會帶來巨大的災 難,但火山灰卻是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鹕皆诜腔顒悠陂g,可以開辟為旅游勝地和地學科研基地。日本不僅多火山,還多地震。
教師:日本被稱為“火山、地震的王國”。日本全國每年平均有1萬多次地震,有感地震平均每天有4次,破壞性地震近百年來發(fā)生了100多次。日本頻繁的地震帶給日本的災難是深重的,也提高了國民的防災、減災意識,日本的建筑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而人們在地震發(fā) 生時,都能夠采取適當措施保護自己,這一點值得我們效仿。
板書:
三、多火山、地震
思考:日本是我國的鄰邦,“文化無國界,天涯若比鄰”,在我們領略完日本的秀美風光后,來共同了解日本東西交融的文化。
同學們能舉出日本與我國在文化上相似的例子嗎?
教師小結:我們無論為人,還是做事都應該揚長避短,繼承要汲取精華,去其糟粕,傳統(tǒng)的精粹要發(fā)揚光大,外來的要注意取舍。
最后,讓學生自己來談談本節(jié)課的感受和收獲。(言之成理即可)
作業(yè)設計:讓學生利用地圖,分析日本、中國、蒙古地理位置的優(yōu)勢和不足。
教學反思:
這節(jié)課內容具有學習國家地理起始課的功能。教學中用了大量地圖、示意圖、景觀圖等直觀材料,使理性的知識感性化。這節(jié)課中對學生的學法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在發(fā)現(xiàn)中學習。
在導入設計上,借由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引出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進而進入日本的新課學習,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情,還很自然的過渡到日本的教學。自始至終拿日本與我國進行對比,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熱情,更重要的是了解了自己國家還有不足處,需要我們一代代國人的努力,共同發(fā)展,作為學生,應該努力學習文化知識,為將來投身祖國建設做準備。解決問題只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獨立思考,或是討論完成。
在知識點的順序上,有一定的改變,將“人口與民族”的內容融合到“日本的位置”,一并學習。在“領土組成”的內容后,加入“海岸線特點”學習,為后續(xù)課程有關“經濟”的學習作鋪墊。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電視、廣播的普及, 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以小組設計介紹日本的某一方面的主體小報,在課堂上每講到一個知識點,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資料來介紹日本,這樣效果也許會更好。